欢迎登陆清风心理健康咨询网,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会用我们的心理学知识为更多的人服务,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http://xinlifudao.web-32.com心理活动课的特点及其具体操作_学习与考试类_清风心理健康咨询网

  擅长解决的问题:  性格 人格 多愁善感 抑郁 害怕集体 懒惰 没毅力 沟通不畅 儿童撒谎 代沟失眠 青春期消瘦 情绪调节 没安全感 人际关系不良 注意力不集中 害怕攻击性人际关系 内外向 自卑与行为类 人际交往类 学习与考试类  婚恋情感 亲子关系等  

心理学书籍阅读: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  意志力训练 走出抑郁 自杀预测与自杀预防 心灵体操 心理学与生活 爱情心理学《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破解幸福密码 十则成功誓言 好妈妈慢慢来 拯救青春  赏识你的孩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禁果之味 男女那点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与考试类 > 详细内容
心理活动课的特点及其具体操作
发布时间:2011/1/29  阅读次数:2445  字体大小: 【】 【】【
  第一部分  心理活动课的有关基础理论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正规教学,是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在具体的活动中吸收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心理活动课的目标和任务

  一、心理活动课的课程目标

  从广泛和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心理活动课并不存在独特的教育目的,它的教育目的与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总目的是一致的,在现在的中国,就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然而,教育总目的总是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目标才能够实现,心理活动课的具体目标就是,形成、维护、促进、加强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从而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心理活动课的总目标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创造性人才、良好适应性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在心理活动课中使学生能够达到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

从整体上来讲,心理活动课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活动课是为儿童青少年开设的。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要是全面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是面向全体,预防为主,个别心理辅导为辅。心理健康的培养并非是仅仅针对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更主要的是面对全体学生,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为本;对于已有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而且进行个别咨询与治疗。

  二、心理活动课课程的基本任务

1、  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自我认同、自我接纳等。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否能够正确地确认自己的位置。

2、  培养健康的人格、创造性人才、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人。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生活中的每个人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在这个社会中有一定的立足之地。

3、  学会学习、学会多种思维。学会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一个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策略、学会了如何学习,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才能够更轻松地赢得学习的主动,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学习理想。

4、  学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要较好地适应社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社会中要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掌握能够独立生存的本领,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能够独立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对于一个中小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5、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这个人的人生道路甚至前途。中小学阶段正是个体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此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心理活动课的一项基本任务。

心理活动课的原则及其设计思路

一、在心理活动课中培养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在活动课中,培养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要坚持以下六条原则:

1、平等性原则。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做学生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不要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任何评价。

我们提倡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目的就在于让孩子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促使学生在集体的背景下,去积极参加,调节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让他们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坚持鼓励性原则、施行鼓励性手段是促使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的保障之一。心理学认为:鼓励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起促进作用。个体内化原指单个的人经过个人的主动选择、模仿、理解和情感体验等,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鼓励即激发、勉励,它主要通过赞美、表扬等手段来体现。

运用鼓励手段的措施。(1)对不同的学生要善于抓住他们各自的闪光点进行中肯而富有热情的表扬。(2)采用口头和物质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表扬。(3)采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表扬。(4)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赞扬。体态语言又叫人体语言、态势语言、举止神态学和动作语言学。人与人交往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因此,体态语言是口才与交际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研究家们发现,在交际信息传递的全部效果中,45%是有声语言的作用,而55%的信号是由体态语言表达的。任何一种体态都会传达出某种信息,有时体态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要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心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体态语言来传达出自己对孩子的赞美、表扬。

鼓励性手段运用的意义。课堂上坚持运用鼓励性手段,可以让学生的成功欲望得到了满足,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他们更愿意去思考,去对照,从而达到心理品质的内化;从情感上来说,他们都会体验到情绪高涨和斗志昂扬的心情,对称赞他的人会产生亲切的好感,他们会更亲近老师,信任老师,更能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对症下药地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由于完成了值得赞赏之事而产生了信心,这将会发展成为自尊心。因此,我们在采用鼓励时,一定要注意对孩子鼓励一定要适时适度。当一个孩子完成了一件有失败可能的困难事时,或者完成了一件比自己预期更好的事时,或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并且不是出于侥幸,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完成时,“鼓励”这一“魔力”的作用便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4、参与性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决不是一位旁观者,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心理训练中完成训练任务。

要坚持学生整体参与到心理活动课中。参与,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透彻;参与,能使教师通过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洞察学生隐蔽的内心世界,参与,可使学生达到被教育的目的;参与,还有助于形成一种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当然,重视参与并非是让学生“放羊”,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海阔天空,无边无际。参与是为了“发散思维”,即让其打开思路,放开眼界;最终目的应是教师高水平的“收敛思维”,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将学生发散的思路引回,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共识。

在学生全员参与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众所周知,人的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而心理素质教育恰是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相连。这就是求我们的理论传授应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理论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内心体验,悉心揣摩,最终才会熟记于心。这种注意学生内心体验过程的教学在传统学中则是不讲究的。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大多为“填鸭式”教育,教师只需将知识点讲清楚,再辅以考查的形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即可。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课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还算容易,但是如果真正地实施到学生的心理,把理论实践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则是比较困难的。这一“易”一“难”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注意学生“内心体验”这个环节。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搞一刀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个体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目标就可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在有目的教学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的。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可体现出它的价值。心理活动课的内容以及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而且要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进行的情景设计,从而增强课堂的操作性,加强课堂的辅导效果。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可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将所讲述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每个不同的内容本别有不同的侧重点,

  6、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创造出让学生感受到愉快的氛围。只有学生产生愉快的体验,教师才能达到教学训练的目的。

  二、心理活动课的设计思路

  心理活动课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理论基础、学生的个体特征、学生的地区差异、课程的系统性,要以学生自我为主线,突出课程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尽力做到教师教案简单清晰,课堂活动形式活泼新颖、在课堂过程中图文并茂等。

  1、心理活动课的理论基础。心理活动课以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林崇德的思维三棱结构发展理论为基础。林崇德教授认为,思维结构是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统一,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的结构。一个思维结构,有目的、有过程、有结果和材料;整个结构的成分,由自我意识来监控和调节,并表现出各种思维品质;思维结构是一个智力(认知)因素与非智力(认知)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统;思维结构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它要依赖一系列的客观条件(环境),并逐步通过内化和结构内部的动力作用,获得发展。

  2、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基础。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如初中生的思维以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高中生则以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初中生的价值观开始萌芽,到了高中阶段,价值观、人格开始形成。

  3、以学生每个年龄阶段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主线。例如,初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学习适应;初二,异性交往与学习策略问题;初三,升学压力问题;高一,又一次面临学习适应的问题;高二,学习压力与人际交往问题;高三,考试焦虑与职业选择问题。

4、以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解决日常问题之中。思维是能力与智力的核心,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上。有研究发现,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于学生有限的思维水平导致的,因此,在教学、临床实践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许多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5、以学生的自我为出发点。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学阶段,自我意识发展较快,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童年经验的积累、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个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身份等具有重要影响。

  6、以学生的个体水平为根据。心理活动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的现有水平来进行诱导体验教育,诱导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对学生个体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步步地提升,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寻求自我满足感和自我价值。

7、教师的教案要清晰明了,整个课堂设计要突出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教师给学生上心理活动课不是单纯的讲知识、讲大道理。而要在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有深刻的体验,有一定的行为训练并且有一定的反思。这样,教师的教学目标就能够较好地实现。  

  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心理活动课是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课堂活动中,不同于一般的正规教学,它是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体验,在活动中让学生接受行为训练,在具体的活动中吸收了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活动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对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许多探索,形成了许多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博士对国外心理机能课的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又在国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概括出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模式,认为心理活动课能够起到良好效果的教学模式是诱导模式。

  一、心理活动课的模式

  1、心理活动课模式的类型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上心理课,从目前上心理课的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讲授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的内容时,讲授式模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的重要意义以及情绪调节的方法等这些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没有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对情绪调节有真切的体验,这样的纸上谈兵式的讲授对学生来说不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和作用。

心理活动课一定不要太强调理论传授。心理活动课的内容不可避免得要涉及到许多理论,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如,到一个陌生环境如何与同学相处?同学讥讽自己怎么办?考试成绩不好,如何调整心态等等,心理活动课不同于政治思想课和文化课,它重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亲身实践,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自助,若教师在课堂上对那些玄妙高深的心理学知识过多讲授的话,则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并失去兴趣。若教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一一去解答的话,则会使学生在遇到新的挫折麻烦时,依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理论传授、问题解答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理论讲多少,问题解答到什么程度。其实,理论讲明基础概念和基本框架即可,再深的部分则由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体会、理解;问题解答应着眼于问题的普遍性,在解决问题时应把握大致原则,至于具体的问题解答则有赖于学生从自己的内心体验中自己做出抉择。

第二种是活动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目的是:学生通过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活动模式中,教师给学生上课时,仅仅给予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循循善诱地诱导学生对所授内容切实地体验和感悟。

同样以教师给学生讲解情绪调节内容为例,活动式模式是,教师利用自己精心设计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感觉情绪调节,但在活动中教师并没有从理论的高度上给学生介绍情绪调节的重要性以及情绪调节的方法,这样,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情绪究竟应该如何进行调节。

  第三种是诱导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而有目的的诱导下,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学生得到感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感悟包括体验、感知、领悟。  体验指的是学生通过活动和教师的诱导,在情感上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感知指的是学生通过活动和教师的诱导,自我进行分析、评判、对比。从而领悟出合理的观念和心理健康的行为是什么。  感悟指的是学生通过活动和教师的诱导,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内化加强自律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和训练健康的行为方式。  具体到认识自我这方面的内容来说,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与过程大致如下:

(1)内容:是人认识、了解自我的过程,是对自我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状态。它主要涉及人的心理(大脑、生殖系统等的构成、发育功能等),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自尊目信特点、个性、气质、情绪情感等方面特点。

(2)方法:对自我一般经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三个过程。通过有关自我某一方面内容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自我的特点是怎样的,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通过自我反思、评价,与他人对比、别人评价等方式,通过对优劣或正误行为,态度的辩别活动,达到学生悦纳自我目的。并使其懂得悦纳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性。通过内外因作用,启发学生自我教育,借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特别是启思条)、加强学生意志力培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训练等方法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即让学生了解自我优势、劣势,不断发挥自我潜能,增强自信。以及认识自我不足,增强自律的主动性,进行自我监控的过程。

(3)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接纳每一个独特的学生,避免形成阻抗,影响教学效果。注意观察了解每一个独特的我,并注意尊重理解他们,严守秘密,活跃课堂气氛。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适时展示自我,烘托气氛,加强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2、心理活动课诱导模式的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在国家“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研究”中,通过在全国几个不同地区的中小学学校的实验和探索,认为这三种教学模式中诱导式模式是最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学实际的,而且心理活动课的这种诱导模式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诱导式模式有借鉴了团体咨询的一些方法,它面对的是学生的共性问题而不是个别问题。它侧重解决的是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发展性问题。教师应用的是心理学规律进行疏导而不是以政治说教的方式来约束学生。课下教师要对个性的问题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以达到为学生心理健康全方位的服务。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从对象、目标和强调对象来说,诱导模式的心理活动课的对象是全体、正常的学生,而不是个别的学生。它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以发展与教育为主要目的,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在活动中,诱导模式特别强调心理体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行为训练,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地引导,而不是严厉刻板地说教、说大道理。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仅仅是诱导者,学生才是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第二、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作用上看,教师扮演多重角色。在课堂上教师扮演好朋友角色、诱导者角色和父母角色。教师需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因时、因地、因环境等团体活动作出灵活的选择,扮演最适宜的角色。心理课程的性质决定教师更多地充当好朋友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诱导,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而不是扮演居高临下的领导角色。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关注和慈祥的爱,这种爱和关怀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教师扮演着父母的角色。

第三、诱导式心理课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能够在班级中创设、确立并维持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赖和理解的和谐气氛。这种关系充分体现以学一为中心。学生不是被动的地位,学生的价值、需求、思想……总是被老师放在首要的被重视的地位。教师应具备三个基本态度:共情、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如老师能体现出这三个基本态度,就能不断发展出一个对班级成员接纳和信任的气氛,以致使班级成员可以不必自卫及隐藏自己,反之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继而进一步发展出新的行为。教师坚持诱导,时时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学生毫无顾虑地深入地展示内心世界,进行自我教育,达到自助,不断提高。

第四、诱导式心理课它主要的方式是活动和教师诱导相结合。使学生在课程中充分地展示内心世界,在群体的互动中达到互助和自助。即要坚持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老师下结论来约束其言行。

可见诱导式心理课不是讲授式和活动式的简单相加,而是按心理学的规律,及当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实践中,心理老师不断摸索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让人体会到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较好。

3、诱导模式心理活动课的四个教学环节

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博士在深入中小学学校的实际考察调研中,进一步提出了诱导式心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教学环节,这四个教学环节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同环节的教学目标并不相同,因而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抓住关键。诱导式心理活动课的四个环节是:

第一、明镜台:该环节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预先计划好的教学活动,创设一种符合教学目标的、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的课堂情景,进一步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并使学生了解自己在该课堂教学主题方面的情况。该环节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引发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使学生了解自己在这方面的情况,在教师引导的这面镜子中,更清晰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第二、智慧泉:该环节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针对明镜台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共同探讨问题,在较深的层次上进行思辨性质的讨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针对自身的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且转变观念、屏弃掉以前那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强化正确行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三、回音壁:该环节针对心理活动课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联系实际,反思自我,并且给自己确定一个以后奋进的目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把在智慧泉中探讨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别的其它方面。

第四、启思录:这是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利用了心理暗示的作用和效果,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与该节课堂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非常好的文章、诗句、漫画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积极的方面,达到学生自助的目的。

以上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通常情况下,第一、二、三环节在课堂上进行,第四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下面的业余时间进行。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实际等情况自行调整,也可以将第四环节在课堂中进行。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暂无已审核评论!
清风心理健康咨询网    版权所有
站长寄语:天下没有过不了的河,也没有跨不过的坎,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地址:安徽省望江县